发布日期:2024-03-25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16 次
|
||
水产生理与医学系 |
水产生理与医学系参与js6668金沙登录入口国家“双一流”水产学科与国家级、农业部、上海市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建设任务,参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工作,参与水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点、渔业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水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工作,承担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水生动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建设与管理,负责国家水生动植物病原库、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具有学科建设、专业管理、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本系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围绕国家“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以及“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战略部署(2020年中央1号文件),深耕重要养殖水产经济动物分子免疫基础、抗病机制、生态及环境胁迫响应机制、快速高效的诊断生物制品和新型药物研发等关键科学研究,提升和健全水产养殖品种的全周期安保模式,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水产生理与医学系前身为水产动物医学系和水生动物生理系。水产动物医学系,历经鱼病工作站、水产动物疾病学学科、鱼病学教研室、微生物学教研室,为适应上海水产大学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需要,逐渐合并为水产动物医学系。水生动物生理系前身为营养饲料与生理系,最早在1956年生理课被定为基础课程并进入教学大纲,十一五期间“鱼类生理学”归划为营养饲料与生理系课程,2017年随学院学科-专业-学位点三局同布调整时成立水生动物生理系。2022年为进一步优化学科架构,水产动物医学系和水生动物生理系合并为水产生理与医学系。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鱼病工作站最初,195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建立了第一个鱼病工作站,开创了我国鱼病防治及其系统研究的新篇章。1961年由金沙官网黄琪琰、唐士良编写全国水产院校使用的第一本统一教材《鱼病学》并全国发行。1978年国家农牧渔业部组织全国农业与水产院校重新编写高校统一教材,指定由上海水产学院、华中农学院以及湛江水产学院合作编写《鱼病学》教材。该书于1983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黄琪琰任主编。1988年,黄琪琰开设“鱼类病理学”课程,并编印鱼类病理学讲义和制备实验标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学科在黄琪琰先生为鱼病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上,形成了目前的“水产动物疾病学”。1993年,她主编的《水产动物疾病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被全国高等水产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的水产或生物学院系采纳为教材。该书还被评为1993年度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1995年获农业部第二届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台湾水产出版社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于1995年1月出版了该书,改书的发行得到我国水产界的普遍肯定和使用。
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1989年,陆宏达在英国斯特林大学(University of Stirling)大学水产研究院取得水产动物疾病学硕士学位后返校任教,承担“鱼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专业外语”和“微生物学实验”的本、专科教学任务,“水产动物病理学”的研究生教学任务,多次为农业部委托举办的鱼病高级研修班授课。同时,他参编了《水产动物疾病学》,主持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中华绒螯蟹的池塘养殖及病害防治综合技术的开发等多项研究。
微生物学教研室宋德芳教授于1953年调入上海水产学院任微生物教研组主任,建立金沙官网微生物学科。1960年,她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在校期间,宋教授主讲“微生物学”,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尤其是罐头食品微生物检验,宋教授不仅经验丰富,而且造诣很深。1962年为水产加工专业编写了厚厚的一本《微生物学交流讲义》。1963年她主编的《微生物学》教材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得到学界的好评。微生物学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水产动物疾病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曾在微生物学教研室工作过的教师包括,宋德芳教授、柳传吉、许为群、李兰芳、 孙其焕、孙佩芳、魏海丽、吴建农、孙玉华、张燕、张庆华、席平、孙敬峰、熊清明、杨筱珍、高建忠、宋增福、姜有声、胡乐琴等老师。
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水大水产动物疾病学科发展需要,鱼病学教研室和微生物学教研室合并。1991年引进涂小林任教,1996年引进潘连德任教,1997年引进杨先乐任教,师资力量逐步加强。1997年后,鱼病学在前辈创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0年,鱼病硕士招生从水产养殖硕士点中独立出来,获得了专门培养鱼病学人才的硕士点的招生资格;同年又获得了鱼病博士生培养的资格,2001年招收了第一名博士研究生。
1999年引进张庆华、席平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医学,从事水产动物疾病相关病原的检测和免疫研究工作。两位教师主讲《微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水产动物医学概论》、《微生态与健康》等课程,并主持和参加上海市科研项目多项。
水产动物疾病学教研室水产动物疾病学教研室的前身是鱼病教研室,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疾病及其控制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这一时期的“微生物学教研室”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域生态学、微生态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这一发展阶段的突出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以下简称“病原库”或APCCMA)的建立。1998年11月由农业部批准在上海水产大学建设病原及其相关培养物等的保藏中心,是农业部唯一指定的水产专业病原及其相关培养物等的保藏机构。“病原库”是我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水产行业培养物保藏机构,2008年扩大建设规模并更名为“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水产动物疾病学教研室建立以来曾在本教研室工作过的教师包括,黄琪琰教授、钱嘉英、唐仕良、蔡完其教授、金丽华、涂小林副教授、陆宏达教授、潘连德教授、杨先乐教授等。2008年10月引进海外留学的吕利群教授任教,曾任系主任。2010年7月引进许丹博士。至2012年,全系共有教师1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助教2名,具有博士学位8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
水生动物医学学科水产动物医学系组建于2007年,其创建的班底是水产动物疾病学和微生物学两个教研室以及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围绕水产动物病害与防控研究领域的创新需要,整合现有人力资源,组建了两支“水生动物医学科研-教学创新团队”。以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为主体,利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及优势,开拓和加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合作,大大提高本系学科竞争实力和创新水平以及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并通过建立团队联系专业制度,把专业课程和培养方案改革、新专业申报、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及发展指导、等工作与团队工作一起协同发展。学科科研方向与现有专业的主要课程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教学科研同步交流、科研和教改项目互促,形成了具有水生动物医学学科特色的教学创新团队。
水产动物医学系2013年,学院进行了系室调整,原来的7个系合并为3个系,水产动物医学系划归水产养殖教研室,系主任为吕利群教授,副主任为张庆华副教授、胡鲲副教授,秘书为宋增福副教授。根据学校发展规划,水产动物医学系先后引进王浩博士(2016年)、邹钧教授(2017年)。2017年,随着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水产学科建设行列,学院基于学科-专业-学位点三局同布原则,对基层教研组织进行了调整,按学科方向成立8个系,并将党支部建立在原水产动物医学系上。系主任为邹钧教授,宋增福为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为许丹。2018年以来,又有新一批青年人才加入:徐田军教授(2018年)、孙盛明教授(2019年)、王俊亚博士(2020年)。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年轻的、素质较高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水生动物生理系2012年,隶属于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水生动物生理教研室,共有教师7人,包括吕为群教授、魏华教授、陈阿琴讲师、钟英斌讲师、陶贤继讲师,王有基讲师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生理学、功能基因组学、应激生物学、内分泌学、生物钟学、环境适应性进化、海水经济鱼资源开发和利用。2017年创建的水生动物生理系聚焦水产和水生动物生理,围绕水产动物细胞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应激生理学、内分泌学、生殖发育生理学、营养生理学、代谢生理学、应激免疫、环境适应与抗逆、生物节律和行为学、水生毒理学、生态生理学等方向开展教学和研究,突出水产基础生物学的特色,水生动物生理系有专任教师7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博导3名(Adelino Canario、吕为群、王有基)、副教授1名(陈阿琴)、副研究员1名(李一峰)、讲师2名(陶贤继、邹华锋)。
水产生理与医学系2022年,根据学校和学院“十四五规划”,结合新一轮国家“双一流”水产学科建设与发展,学院又进行了系架构调整,以水产和生物学科为基础建立4个系,水产动物医学系与水生动物生理系合二为一成立水产生理与医学系。李名友研究员和桂朗副教授调入本系。上海市创新团队负责人邹钧教授担任系主任。
1. 组织架构
目前,本系共有教师27名专业教师,其中教授14人,包括邹钧、吕利群、吕为群、徐田军、王有基、孙盛明、胡鲲、李名友、高谦、王群、李伟微、张庆华、李一峰、桂朗;副教授9人,包括许丹、曹海鹏、陈阿琴、胡乐琴、姜有声、宋增福、孙悦娜、王浩、王俊亚;讲师4名,包括邱军强、张也、邹华锋、竹攸汀。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11名,100%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具有国外留学或访学经历。
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合作基金资助入选者兼上海市“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邹钧)、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徐田军、李伟微)、农业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吕利群)、万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王有基)、上海市“东方学者”3人(吕利群、吕为群、王有基、孙盛明)、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位和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位(王浩)、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4人(吕利群、吕为群、李名友、王有基)、上海市曙光学者3位(李名友、徐田军、王有基)、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1位(李一峰)、上海市启明星培育扬帆专项1人(王浩)。
本系承担水生动物医学(农学学士)、生物技术(理学学士)本科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本系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在2022年获得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承担本科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水生动物寄生虫学、病毒学、微生物制剂、分子免疫学(全英语)等30门课程;其中张庆华教授主持的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 “微生物学”在2008年曾获js6668金沙登录入口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深化专业课程教学同专业外语教学结合,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英语理解能力。目前已经开设了《微生物学》、《免疫学》、《水生动物传染病学》等多门双语课程和《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国际化英语课程。为本科生及本科留学生开设了全英语《微生物学》、《鱼类疾病与防控》和《动物生理学》,还为留学硕、博士生开设全英语《水产动物病原学》。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杨先乐教授主编《水生动物寄生虫学》、胡鲲教授主编《渔药药理学实验》、吕利群教授主编《水产动物检疫学》、张庆华教授主编《水生动物病原生物学实验》相继出版。姜有声参编,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水生动物免疫学》。宋增福参编教材《鱼类增养殖学》、《淡水生态养殖》等,还主持编写教材《水生动物微生态学》(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吕利群和王浩参编《Aquareovirus》,Springer Nature2020年出版。
本系生物技术专业在2020年年获得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承担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实验、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组学、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蛋白质与本科工程、发育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实验、生物类认识实习、生物技术过程实习、生物技术综合实习等课程。其中,“适应生理本研一体化教学团队”获校级一流教学团队。校级精品课程“动物生理学”在2013年获js6668金沙登录入口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本系为本科生及本科留学生开设全英语《Genetics》、《动物生理学》、《鱼类生理学》等课程。本专业教师严继舟教授主编《健康与疾病的营养基因组学研究》、参编《细胞工程实验》,吕为群教授副主编《中国近岸海洋生态学研究与管理》及“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水产动物生理学》、桂朗副教授参编英文水产巨著《Aquaculture in China: Success Stories and Modern Trends》、陈阿琴副教授参编《水生动物微生态学》。
近5年来,培养了一批上海市优秀本科和硕博毕业生,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创新竞赛等奖项20余项。
本系在“水产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开展水产动物免疫和主要病害发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解析重要免疫基因的新功能,开发新型疫苗和免疫增强剂;开展水产动物应激生理与生态适应机制研究,阐明水产动物应激生理的发生规律,开发水产动物防病的新模式;开展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疫病检测新技术和绿色药物创制研究,提高水生动物疫病的诊疗能力。
近十年来,本系共主持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9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际交流项目2项,现代农业体系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2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7项。上海市科委、教委及农委项目14项。2012年至今,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等人才计划20人次。
水产生理与医学系教师作为js6668金沙登录入口教授博士服务团的重要骨干力量,坚持10年来利用暑期奔赴云南、贵州、陕西、西藏、新疆及江浙沪等各地开展教授博士服务团科技服务活动,服务团每到一地,立刻就俯下身来,与养殖户交谈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针对性的为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江大河上,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渔业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孔雀石绿替代药物制剂的研发和推广。胡鲲教授针对水霉病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和孔雀石绿禁用后无药可用的局面,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方式加强孔雀石绿替代药物制剂的生产性应用。该模式不仅有效地推进了成果的熟化,而且促进了成果的转化、推广。自2008 年至2016 年期间,复方甲霜灵粉(美婷)在全国除了台湾、西藏以外的30余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进行了生产性应用与示范,累积受试面积达79.25 万亩。受试对象涵盖我国主要大宗淡水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鳊、鲂)、主要出口鱼类(鳗等)和某些特种养殖鱼类(胭脂鱼、金鱼)等数十种。其中,2014-2017年期间,仅上海、湖南、江苏、浙江等11个省市受试面积就达67.95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1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撰写:许丹、李一峰、王俊亚、邹钧
2023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