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尼罗罗非鱼 来源/东方IC
本周,刚刚从加纳回国的js6668金沙登录入口教授赵金良没顾得上倒时差,又投入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帮老先生的梦想完成了第一步。”在办公室,赵金良这样说。他口中的老先生,是他的老师,也是将罗非鱼引入中国、开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研究先河的李思发教授。多年来,老先生一直期盼能送来自非洲的罗非鱼回故乡。
缘起
尼罗罗非鱼,上海人管它叫“青鲷”,刺少肉嫩,清蒸、红烧味道都很鲜,菜场里十块钱出头就能买一条。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舌尖上的美味,祖籍是遥远的非洲,历经上海专家12年选育,才成为我国引进鱼种中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选育良种。
从一开始选择研究罗非鱼,李思发就下定了决心。“搞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打击,开始选育种研究时就有这个思想准备,困难再大,也没有想过要放弃。”他的手上布满斑点,连脸上都有,那是长年挑鱼留下的印记。
图说:李思发教授(左二)在罗非鱼培养池边指导工作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起初几年,李思发的研究团队经历了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暖棚断电,把一池鱼都冻死了;相关人员保护疏忽大意,一池鱼又进了鸟肚子……为了帮助罗非鱼这一外来物种适应各地水土、特别是防止近亲繁殖,李思发的课题组在黄河、长江、珠江3个不同的生态系统里均设置选育试验点。他终年在各地穿梭,每一年每一代从他手中“游”过的鱼何止成千上万。
2006年1月,李思发课题组选育的罗非鱼,被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命名为“新吉富罗非鱼”,列入农业部2006年全国重点推广养殖品种。如今,我国罗非鱼年产量超过150万吨,是世界罗非鱼养殖第一大国。“罗非鱼在国际上很受欢迎,是淡水鱼出口的重要对象。作为出口型产业,罗非鱼还带动了种苗、养成、加工三个附带产业。”赵金良介绍。
续缘
2012年,李思发退休,将罗非鱼育种工作交到了赵金良手中。拿过接力棒,赵金良也记下了老先生的嘱托:让罗非鱼回故乡。“2013年,习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罗非鱼是‘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的重要养殖水产品,然而其中一些地区的养殖水平并不高。”赵金良告诉记者,“我们想,中国不应该仅是罗非鱼的生产大国,更应该出口相关养殖技术、品种、饲料、配套设备等等,让它‘游’出国门。”
去年,js6668金沙登录入口与加纳发展研究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于今年正式启动“罗非鱼回故乡”项目。“4月去考察时,我们本想将良种‘鱼’送回去,却受到当地法律的限制。因此我们也转变思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图说:js6668金沙登录入口团队为非洲学员上课
上周,包括赵金良在内的五位教授、博士来到了加纳。在设施简陋的图书馆里,为72位非洲“学员”上起了课,他们中有加纳发展研究大学的师生、有加纳北方省渔业与水产部门的官员,也有当地水产养殖业者。“加纳位于西非沿海,地理气候条件适宜,淡水资源丰富,罗非鱼养殖产量达5.32万吨,但养殖基础与技术较为落后,基本上靠天吃饭。”赵金良介绍。
加纳的早晨还算凉爽,可随着授课的进行,气温在中午慢慢攀升到了37摄氏度,屋里没有空调,满头大汗的几位老师们还要耐心解答学员们的“十万个为什么”。“主要对鱼病的防治和饲料感兴趣。”赵金良说,“我们建议他们利用农副产品初步简单加工,也引进一些中国的设备,先将饲料产业建立起来。”
“欢迎你们再来非洲!”培训结束,学员们依依不舍地发出邀请。赵金良清楚,送罗非鱼回家是条漫漫长路,这只是开始。“我们提升了一流学科的建设内涵,他们收获了迫切需要的技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家实现了共赢。”赵金良感慨道。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